从巴山精神看企业文化的影响力

发布时间:2014-08-28 16:09:00          

最近有机会到巴山工务车间学习考察,深受感动。巴山铁路人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中,发扬“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、务实创新”的精神,硬是把一个地质最复杂、基础最薄弱、病害最严重、维修最困难的安全担心线养护成了优质放心线,设备合格率、优良率长期保持在100%,并创造出连续36年无行车责任事故的惊人业绩,先后荣获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“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”“全国青年文明号”等多项光荣称号。巴山精神不愧是铁路战线的一面旗帜,也为全国各行各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。我们认为,巴山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期铁路精神的生动体现,铸魂、育人、聚力是巴山精神的三块基石。

一、共同的价值理念,铸造无怨无悔的坚守之魂。

巴山工务车间地处大巴山腹地,素有“半年雪不融、秋季雨不停、抬脚爬陡山,落脚下深渊”之称,有的班组至今购物、就医还要步行到几十公里以外的乡镇,常年处在远离亲人,孤独寂寞,工作劳累,生活艰苦的环境之中。但是巴山铁路人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,无怨无悔,默默奉献,一干就是36年。用巴山铁路职工的话说:“巴山确实苦,但它在祖国的版图上,铁路修到这里总要有人来养护,既然来了就要把工作干好”,朴实无华的语言展现的是巴山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。他们自觉把本职工作与祖国建设、铁路发展紧密联系起来,牢记责任,不忘使命,把爱国爱路的朴素情感转化成了工作热情和内在动力,经受住了各种思潮的影响和经济利益的诱惑。长期以来他们饮山泉、点油灯、吃原粮、住四面透风的房子不觉苦;抗洪抢险连续奋战7天7夜不觉累;汶川大地震冒着余震滚石危险抢通线路不畏惧。职工思念亲人,拿出照片看一看,摸一摸;有的女职工孩子没人看,就把孩子拴在床上,却把自己拴在维修百米高的桥上。历经36年的风风雨雨,时代变迁,但是巴山铁路人发自内心的信念追求始终没有动摇。巴山的实践告诉我们:建立共同的价值理念是一个企业、一支团队的灵魂,是企业和团队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和动力。巴山铁路人正是在报效祖国、服务人民的共同目标激励下,自觉把国家利益、企业利益和个人的工作紧紧联在了一起,形成了共同的理想,促使每个人产生了超越自我的力量,使整个团队产生了惊人的凝聚力、创造力。  

二、以人为本,育人为先,造就了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。

巴山养路车间地处大山深处,文化生活单调乏味,开通后很长时间看不到电视,听不清收音机,有的工区至今没有手机信号。用职工的话说当年筑路挑战的是生命极限,现在坚守考验的是精神极限。面对艰苦的环境,巴山工务车间党组织坚持以人为本,育人为先,创立传统教育基地,为职工点燃理想的火种。他们每年组织职工为32位筑路烈士扫墓,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;他们建立巴山精神展室,以一代代巴山铁路人艰苦创业的动人事迹激励职工斗志;他们自用老式油印机办起了自己的小报《道石》,建立了自己的沙龙,定期请巴山的劳模讲理想、讲传统,一点一滴培育着巴山精神。他们坚持“在巴山人人都是人才,人人都可成才”的理念,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名职工,真心实意的培养帮助职工,采取各种方法,打造人才培养基地,为职工成长、成才创造条件,提供平台。他们建立了十几个兴趣小组,培养职工的兴趣特长。与年轻职工开展一帮一结对子,根据职工成长需要提供思想、技术、文化等方面的帮助。他们为有创见的年轻职工设立专门工作室,为他们开展科研、技术创新提供条件。30多年来巴山车间先后完成15项攻关课题,向上级输送了89名技术干部和管理人才,偏僻的山区基层车间成了名副其实的干部摇篮。对出现各种问题的职工,他们热情帮助,不离不弃。面对因在社会上滋事曾三进拘留所的职工,车间和党支部依然关心着他,当他从拘留所走出来的时候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等候他的车间的同志们。在大家的帮助下,这个职工痛下决心,不仅改正了自己的毛病,还入了党,并担任了第8任车间党支部书记。浓郁的文化环境熏陶了巴山职工自强不息的精神世界。他们自己动手,在乱石坡上挖石填土建起了生态园,小鱼池。用废旧料具建起了雕塑园。背沙刨地开辟了运动场、文化广场,81年举办了站区首届职工运动会,并且一办就是31年,从最初车间职工参加的五六个比赛项目,发展到现在有地方学校、驻地武警及站区10余个路内外单位近200人参加的十五、六个比赛项目的体育盛会,成为全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企业综合性运动会,搭建了路地共建传播精神文明的桥梁。巴山的实践告诉我们:以人为本的理念,潜移默化、形式多样的引导和教育方法,不仅培育了巴山精神,同时也造就了奋发向上、艰苦创业、高素质的职工团队。

三、亲切的人文关怀,融洽的干群关系,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、向心力。

“用传统教育感召人,用先进精神塑造人,用情感关怀温暖人,用排忧解难安心人”,努力为职工营造一个温暖舒心的家,这是巴山党支部从开始建立就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措施。30多年来他们把职工看成是巴山的主人,当做是自己的亲人,从干部下现场定期为边远工区送粮送菜,到大力度改善职工生活环境设施;从干部定期跟班作业,与职工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,到实行每月30日为情绪发泄日,集中听取职工的意见批评;从设立家属探亲房,安排家属到工区探亲,到主动为大龄青年牵线搭桥组建家庭,所有职工遇到的困难支部党员都及时给与帮助。桥梁领工员老管把解决工区年轻职工婚姻问题看成自己的大事,千方百计牵线搭桥,几年时间先后为12个青年组建了幸福家庭。然而自己正值花季的孩子因患先天性营养不良病魔缠身,却只能由妻子辗转北京上海四处求医。党员干部对职工的真情关怀,把职工紧紧的凝聚在了一起。巴山尽管生活艰苦,但是曾经离岗下海的职工主动返岗了、在职入学职工毕业后主动要求回来了、老职工退休把接班顶替子女送来了,在各种挑战和困难面前,干部职工的心紧紧的拧在了一起,形成了艰苦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。巴山的实践告诉我们:相信和依靠群众,保持密切的干群关系,是凝聚职工队伍,推动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,是企业文化感染力、影响力的重要基础。只有真心实意的关爱职工,公平公正地对待职工,干部带头示范职工,时时处处关注职工的切身利益,企业才有凝聚力、队伍才有战斗力。无数事实证明:企业越是依靠职工,职工越是关心企业,干部越是关爱职工,职工越是干劲倍增。融洽的干群关系形成之日,就是企业和谐稳定发展之时。

作者 :尹新亮,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顾问、专家委员会主任;郑明,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

相关文章